我国推动碳中和,还有确保能源安全、推动经济转型以及促进全球化发展的意义。
第一、我国油气资源匮乏,煤炭总量虽然多,但是人均下来就少了,所以推动光伏风电等非化能源的消费,也是为了降低对海外能源的依赖性,确保能源安全。
第二,降低单位GDP的碳排放量,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,不仅能加强国内环境保护,还能促进就业,促进国内经济转型高质量发展。
第三,在未来一年内,全球主要经济体均会参与到实现碳中和的进程中来,尤其是欧盟和美国当前都非常重视碳中和,所以在当前贸易摩擦反复的大背景下,推动碳中和、发展新能源就是加强国际合作、推动新一轮全球化的突破口,意义重大。
在这三个深层次意义的驱动下,实现碳中和必然会成为我国长期国策,具有政策持续性。
不少发达国家已实现碳排放和经济脱钩。但我国仍处于碳排放增加阶段,尚未达到峰值。与很多发达国家相比,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要缩短几十年。
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表示,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,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,面临着发展经济、改善民生、消除贫困、治理污染等一系列艰巨任务。
他指出,很多发达国家实现碳排放达峰是一个技术、经济发展的自然过程,而我国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自我加压,主动作为,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。我国是在经济发展较低的水平上,向尽早实现碳排放达峰作出努力,在实现2030年前达峰目标时,我国人均GDP仍将显著低于很多发达国家达峰时的水平。
同时,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,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大幅度降低煤炭消费占比,需要克服技术、产业、基础设施建设、就业、社会保障等方面各种复杂的问题和挑战。
以低碳为核心的碳中和为长期目标的增长过程,会给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带来巨大的新收益,开创新的业态、新的财富增长领域,生产可能性的曲线会继续外延。
新兴的低碳行业会创造出比传统的高碳行业更多的就业机会,单单看可再生能源的就业,就会从现在的440万增长到1400万。过去传统产业的投资市场的疲软造成了投资回报率下降,未来低碳领域将提供新的投资场所,在2060年之前,年均投资将增加5400亿美元,约三万到四万亿人民币。在技术创新方面,围绕低碳的一系列技术创新会驱动产业进步及发展。碳中和目标也将为未来带来巨大的经济红利。